读书拾遗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年09月06日 |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晓红 经常有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你是学法律的,怎么会有这样深的文学底蕴?写起东西来这么流畅自然?”回顾一下自己的码字生涯,从当初接受一个网友的建议开始舞文弄墨到现在,在九个月的时间里我利用业余空闲写出近二十万字的东西,自己也大吃一惊。仔细想来,有今日这样的成绩大概与我平时喜欢读书有关系吧。 (一) 我并非出生于显赫的书香门第,也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非凡经历。但在不长的读书生涯中,却品味出了一种馥郁、悠远、绵长的书香,走过了一道曲折的读书历程。 也许是得益于父母言传身教的缘故,从咿呀学语起,我就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是从阅读连环画开始的,它们或隽永飘逸、惟妙惟肖,或雅致细腻、栩栩如生,或虚实相间、秒笔生花,或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或色彩鲜明、独树一帜。那些大师们用简洁的笔触、朴实的图案,把一个博大的世界巧妙地融合在那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欣赏着小小的方块间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好奇而且激动不已。 为了可以拥有自己的小人书,我一分、二分地积攒起来爸妈给的零用钱,等到有一角或者两角的时候,就飞快地跑到几公里外的书店,贪婪地望着橱窗里面的一本本连环画踌躇不已,一把硬币在手心里攥出了汗,还不能决定去买哪本,因为每一本都对我具有同样大的吸引力。在售货员不满的责备声中,终于下定决心挑选了一本,恋恋不舍地交出那把硬币,一步一回头离开书店,脑子里酝酿着下次再来买书的梦。那时候最大的担心就是在我攒好足够的钱来买书的时候,橱窗里的书会被别人给买走。 当时小人书的体裁大多是以****战争、解放战争为主,偶尔有些科幻故事和历史故事。从那一册册连环画中,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会儿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会儿是浩瀚广袤的星空;一会儿是南极皑皑冰川,一会儿是拉美热带雨林;一会儿置身于铁道战、地道战隆隆的炮声,一会儿与鸟儿花儿同歌共舞……我好像不再是稚童,而是身经百战的将军,是那历经千山万水的旅行家、探险家。诱人的连环画世界给了我无限的童趣,遗憾的是那费尽周折买来的几箱子画册后来遗失了。 在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开始接触中篇、长篇小说,阅读了《金光大道》、《欧阳海》、《刘胡兰》等书籍。战斗英雄人物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当时小小年纪的我心里有个最大的秘密:希望再次发生一场战争,可以使自己有一显身手的机会,即使当不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之类的大英雄,起码也可以做一回小兵张嘎、送鸡毛信中的海娃。 在这个阶段,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烈火金刚》。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体裁的长篇小说,现在忘记作者是谁了。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一次体育课上,当时因为外面下着雨,带体育课的老师给我们读了这本书,书的开首叙述的就是日军入侵中国烧杀抢掠的场景,清楚地记得那个日本头目是一个叫做“毛利”的家伙,作者在书中称之为“毛驴”。被这本书久久地吸引着,我哀求妈妈给我借了过来。但因为有次在数学课上我禁不住书的诱惑在下面偷偷地看,让老师发现后告诉了妈妈,结果在我看到不到四分之一的时候,让妈妈给收走了,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前些日和妈妈闲聊时我还提及此事,埋怨她对我文学萌芽的扼杀。妈妈笑笑说她对此事根本没有任何印象。 大约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外国童话。当然,凭借家里拮据的经济状况,爸妈是给我买不起这类书的。他们自己爱看书也总是借别人的,而我就在他们放下书本的空隙见缝插针的看了上面提及的书,再说当时乡村书店里根本也没有这样纯粹的儿童读物。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虽然富有意趣,却也饱含酸涩。同村的小伙伴艳的爸爸在乌鲁木齐铁道设计院工作,每年回家探亲时总会给她买来好多的书籍。于是艳的爸爸从新疆一回来,我就一趟一趟地望他们家跑。看着艳摆弄在手里的一本本好书,我眼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就央求她看后借给我一下。为了换来一夜的时间,我经常在上学的来回路上替她扛书包,替她做作业。《拇指姑娘》、《白雪公主》、《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等都是我以这样的方式付出义务劳动后才得以一览为快的。这些书大多是我利用晚上的时间读完的,点着煤油灯熬通宵夜读,白天起来是满面的烟熏痕迹,鼻孔里也是黑黑的,再说也浪费了不少的煤油,为此经常被外婆吵骂。但等她睡着,我依然会偷偷点燃灯盏,趴在床上,把灯焰尽可能地拨小。在如豆的摇曳的灯光中,我走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童话王国,认识了稻草人、鲁滨逊、阿里巴巴、阿凡提…… (二) 初中时,离开家开始了寄宿生涯。远离了父母的监控,我更如痴如醉地把自己投入到书的海洋里。虽然学校没有图书馆,但幸运的是我认识了家境不错的同学杨丽。杨丽的爸爸在县新华书店上班,这使杨丽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总有好看的书往学校里带。我以义务帮她洗衣服来换取书看。在这个阶段我接触了古典文学,《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等等。徜徉在一个全新的天地里,我废寝忘食、流连忘返。 可能是由于老是借书阅读的缘故吧,我看书养成了拿起书本一气呵成的习惯,得到一本书后就不忍释卷:吃着饭看,走着路看,去厕所看……,当然在课堂上看小说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在上英语课时我看一本《聊斋志异》被老师发现给收了去,任凭我如何哀求,就是不还给我。为此节省了两个星期的菜金省下伙食费包赔给书的主人。接受这个教训,再看书就索性逃课。我在宿舍的床铺下铺了一张席子,再把床单长长地垂下来遮掩住床底。躺在床下看书既安全又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好多次都躲过了老师的搜查,上面提及的书籍大都是这样在“敌人”的眼皮下读完的。 当然,白天犹然逃课,晚上的时间更是不敢轻易浪费。因为在学校,不用担心外婆的干涉,我常常熬通宵读书。有次点着自制的煤油灯读《红楼梦》,因为太困没有熄灯就捧着书睡着了,结果引发了一场火灾。枕头、被褥、床铺烧了大半,刺鼻的糊味把室友们都熏醒了,她们手忙脚乱地用茶缸、脸盆舀来水扑灭了火,我还在那里酣睡。这次看书的代价是我付出了蓄了两年的长发被烧得可怜巴巴地贴在头皮上,腿部留下了拇指大的永久疤痕,也给初中同学留下了至今见面还要提及的笑料。 实在借不到书时,我会对着一本厚厚的《新华字典》一页页地逐子逐句翻看。所以后来读到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一文后,对其中“书非借不能读”这句话体会颇深,那种没有得到书时的等待象饥饿的人渴求填饱肚子那样迫切和难耐,得到书后又唯恐还没有看完人家会来催要。所以我拿到书本,先一目十行过一遍,了解一下大致内容,然后再细细品读。这样即使没有看完,也不至于留下太多的悬念。 在初中阶段,县新华书店曾经有一次去我们学校售书。我把自己的所有伙食费全部买成了书,但还有一本相中的书眼睁睁的看着而不能到手,久久的徘徊在书摊前,我是那样伤心和无奈。时至今日我已经忘记了书的名字,但那封皮上的画面永久沉淀在我的记忆里:幽蓝的夜空,一轮金黄色的月亮被闪烁的星辰捧在中间,地面是一棵大大的柳树,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扎着高高马尾辫的少女仰望星空,神态是那样向往和期盼。到底里面珍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个女孩在这样的一个时空里祈祷什么呢?可惜因为手里没有那一元六角钱,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成了永远的秘密。 (三) 也许是本人天资还算聪慧的缘故吧,沉浸在课外书本中的我在浑浑噩噩中竟然以不抵的分数考取了县重点高中。高中里设置了图书馆,我更是如鱼得水。趴在窗外看那一摞摞排列整齐的图书,我振奋不已:终于可以不需要付出义务劳动、不再忍受别人的白眼就可以读到自己钟爱的书了!拿到老师发给的借书证,我激动得手都在颤抖。马上跑到图书室借来一本梦寐以求的《悲惨世界》。 高中期间,我借阅了大量的名家名作,有时为了赶还期,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用。一次上数学课,我看《人到中年》不觉然潸泪下,引得同桌关切询问,那种欲释不得的窘像今天想起仍令人忍俊不禁。读《红楼梦》的伤情怅惋;读《鬼恋》的悠远缠绵;读《家》的凄切悲愤;读《简爱》的欢愉礼赞;读《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感怀盟春……总之,那时节的春天里,何等旷神怡情、赏心悦目!飞扬的激情和青春的活力使我文思如涌。别人认为枯燥无味的作文课成了我“英雄用武之地”,几乎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在本级段传读。在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之外,自己写了很多的东西,记了大量的日记。高三时又迷上了琼瑶的言情小说和席慕容、三毛的文字,后来又疯狂的喜欢上了唐诗、宋词。在别人紧张地复习功课迎接高考的时候,我却把自己深深陷入在豪放婉约之中不能释怀。就是在三天高考的空隙里,我还抱着一本李清照的词集沉醉不已。之前同桌曾经提醒过我:“该高考了还看这些没用的书,怎么能考上大学?”大概是因为自己久受借书困扰之痛,对她的告诫我竟然不以为然,头也不抬地回答;“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现在遇到这些书不看,以后去哪里借啊?”痴迷的我竟然考虑不到考上大学以后“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在应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里,我本末倒置,荒废了学业,迷失于书海,结果仅仅考取了省司法学校。现在想来不免暗自叹息:如果当初我摆正课内课外的位置,把时间稍微倾斜到书本上一点的话,凭借我的小聪明,也许未名湖畔会留下我寻访石评梅和高君宇当年踪迹的身影。 (四) 到司法学校报到后,放下行囊,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阅览室的位置。二年的时光,除了上专业课的时间,我大都在阅览室度过。这期间我把从前走马观花翻阅的书籍又从容不迫地仔细研读一遍。然后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当时曾经暗暗发誓要在两年的时间里把那一架架的书籍都读完。在同学们呼朋引伴地外出购物、四处游览,或者忙于编制毛衣、谈情说爱的时候,我与书中的一个个人物心交神往:和林黛玉一起对花垂泪,为诸葛亮的睿智击节叫好,替茶花女悲惨的命运一掬同情的泪水,被卡西莫多超脱于灵魂所折射出来的美丽所深深感动……沐浴在醉人的书香里,不仅拓展了思想的空间,拓宽了知识的视野,更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教室——阅览室——宿舍,三点一线,日复一日,虽远离家乡和亲人,但有书相伴,我总能感到一份安慰,一份恬淡,一份乐趣,一份充实。有人说:“读书,倘能潜心会意,无异于世间得一性情相通的知己。”晚唐诗人皮日休说:“唯书有色,艳于西子。”一书在手,悠哉快哉,怡然自得。漫游于书海,宛如收获了晨曦中的第一缕朝霞,折来早春的第一枝红杏,那种喜悦之情,真让人无以言表!随着作者洋洋洒洒的文字,展开自己无尽的遐想,尽情地陶醉在那份恬静、那份愉悦中。毕业离开母校时,交回借书证的那一刻,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书籍没有来得及阅读,不仅感到怅然若失。 (五) 参加工作后,我在县图书馆和个人借书室里办了几个借书证,但遗憾地发现真正值得一读的书却不多,陈列在书架上的不是武侠小说,就是介乎于言情和黄色之间的那类东西,于是开始了买书。经常节衣缩食地买来自己想看的书,在工作之余细细品读。我看书、买书有一个毛病就是包罗万象,没有什么范围限制,除了小说、散文、诗集、历史、人物传记之外,遇到自己看着对眼的逻辑、哲学方面的书,我也会买回家来,甚至买过几本佛教、****教方面的书籍。记得有次一个同事发现我买《二十四史》,露出很惊讶的表情:“神经病啊你!买这个干什么?”先生为此也说我多而不专,广而不精,注定在这方面不会有什么出息。想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艰辛,每次出差逛书店时除了买来自己喜欢的书籍外,还给孩子买来了大量的儿童读物。现在家里到处都躺着书集,其中有我的,也有儿子的:厨房里、书籍上、卧室里,甚至卫生间里,横七竖八随处可见,想看时信手可取。每次看到它们,我感到幸福和满足。透过纸板,我能嗅到它们散发的芬芳:哲学的玄奥深邃,诗歌的妙韵真情,散文的清新隽永,小说的深厚悠长,杂文的激扬辛辣,画册的赏心悦目……这迷人的书香,有的纯正,有的怪味,有的馥郁,有的清浅,有的冷静,有的温馨……在醉人的书香里,我痴心不改,真情难舍。 随着科技的发达,现在一部电脑搬回家,打开屏幕,敲敲键盘,一根线把万千佳作名著链接到眼前,我更可以得天独厚地利用有限的空暇涉足书海。先生虽然口里对我因为痴迷读书而荒芜了家务心存不满,出差时依然会买来《资治通鉴》、《二十五史》、《诸子百家》、《汉语宝典》等光盘送我。大概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会乐此不疲,一如既往地守望住心中那方属于自己的纤尘不染的蔚蓝天空。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首诗:“冷看红尘十万桩,生平难舍是书香。喜同诸子游古今,不欲缁铢计短长。尽我此心求大道,由人重口笑清狂。诗成掷笔临风啸,乱简青衫也激扬。斋中渐少相知客,架上渐多未竟书。”觉得这是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人民法院 |
||
|
||
【关闭】 | ||
|
||